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5月27日,由重庆市政府捐助的一万平方米、500套轻型结构活动保暖住房在四川都江堰落成,数千都江堰受灾民众将于近日入住,成为“重庆村”一员。 中新社发 赵振清 摄
中新社北京五月三十日电 题:中国举全国之力为百万灾民建立“临时”栖身之所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强烈的余震仍在此起彼伏,抢险工程队仍在与堰塞湖的洪水进行着最顽强的较量。感天动地的救灾故事仍在人们心中回响,擦干眼泪,顽强的中国人民已经着手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为使五百多万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尽早感受到家的温暖,中国二十多个省市正在紧急生产一百万套临时安置房,并陆续运往四川灾区。
统计显示,截至五月二十九日,地震已造成六点八万人罹难,三十六万人受伤,一点九万人失踪。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数字:汶川大地震已使五百四十七万人流离失所,累计受灾人数超过四千五百万人。
专家为灾后重建设置了两步走的计划:一是过渡性安置;二是灾后重建。并预计,在灾后重建完成之前,庞大的灾民可能要在过渡性安置房中度过三至五年的时间。
为使在地震创痛中煎熬的人们尽早有一个栖身之所,中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五月二十日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连夜部署第一批一百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二十一日凌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四川地震灾区受灾民众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二十三日晚,国务院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汶川地震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二十四日,国务院决定做好第二批五十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准备工作。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建设方案,第一批一百万套过渡安置房,由二十多个省市负责生产、运输、安装。计划分三期、在三个月内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接受记者采访时,算了一笔帐:“这一百五十万套临时安置房,按每套二十平方米的标准计算,需要三千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如果是单层建筑,需要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考虑容积率,至少需要五十平方公里的用地。”
“由于灾区地皮非常紧张,临时安置房建设要少用农田,不能占用正式建设规划用地。在这样建筑高度密集、人员高度密集的状况下,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导致居住环境较差、室外环境恶化、传染病流行。”江亿说,“在这么密集地方居住三至五年,人们容易陷入浮躁、烦躁的心理状态。因此,临时安置房的选址布局、通风、控制污染,甚至风向等都显得尤为重要。”
这位院士同时表示,为保护建筑用地的小环境,建议临时安置房的家庭使用电磁炉、电炒锅等做饭,要尽量少用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一开始就配备这种灶具,防止局部环境被污染。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将是个一项浩大的工程。据悉,现在有关方面正在抓紧制订过渡安置方案和重建规划。过渡性安置方案已经初步成型,而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力争三个月内完成。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最新数字表明,截至五月二十七日,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已安装一千九百套、正安装四千四百套、待安装一万零八百套,生产地已发运一万九千一百套、待发运两万四千四百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