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后人争家谱翻脸 原告称《杜氏宗谱》应从上海回常州祖屋 法院不支持 □晚报记者 陆慧 通讯员 沈惠光 为争夺《杜氏宗谱》,诗圣后人闹上法庭!日前,闸北法院审结一起要求返还诗圣杜甫家谱案,一审判决原告杜菊凤、杜焕盛、杜来娣要求被告朱翠英、第三人杜华共同返还全套《杜氏宗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原告:家谱应带回常州祖屋 三原告共同诉称,三原告及被告的丈夫杜焕荣(已故),都是杜氏家族成员,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之后。原告的父亲杜叙昌按杜氏家族族规,继承了辛亥年版《杜氏宗谱》一套,长期存放于常州老宅之中。且杜叙昌曾立下家规,家谱不得外借,修谱等事宜均须在常州老家祖屋中进行。 2004年春,被告丈夫杜焕荣委托其子女杜华、杜建、杜萍,至常州老家将该套《杜氏宗谱》借至上海,供病中观阅,后该套家谱一直由杜焕荣保管。2007年12月20日,杜焕荣去世。去年3月,因杜氏家族诸多成员欲重修家谱,要求被告将家谱归还,但被告却告知家谱已由长子杜华继承。 原告认为,被告无权单独处分杜氏宗族共同所有的《杜氏宗谱》,故要求被告及第三人返还全套 《杜氏宗谱》,由三原告带回常州老家保管。 被告:长子继承理所当然 被告辩称,被告丈夫杜焕荣系长子,杜叙昌在去世前按传统将该套《杜氏宗谱》交予杜焕荣继承并保管。2007年12月,杜焕荣去世,去世前曾留下遗嘱将《杜氏宗谱》传于长子杜华。被告认为,《杜氏宗谱》系传于杜焕荣的,且事实上一直由杜焕荣保管,并非保存于常州杜氏老宅之中,故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第三人杜华辩称,其按照父亲杜焕荣的遗嘱,继承并保管《杜氏宗谱》,不能交予三原告保管,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庭审:杜氏后人对簿公堂 审理中,法院应原告申请,传唤杜萍出庭作证。杜萍出庭作证称,2000年左右,其和杜华、杜建回常州探望摔伤修养的叔叔杜焕盛,探望时杜华提出将《杜氏宗谱》借到上海供生病的父亲杜焕荣翻阅,原告杜焕盛即将《杜氏宗谱》交予杜华带回上海。后《杜氏宗谱》一直在上海由父亲杜焕荣保管。 被告及第三人对证人杜萍的证言不予认可,被告称《杜氏宗谱》原先就是传于杜焕荣继承。杜焕荣仅要求三子女将《杜氏宗谱》从常州取回,并不存在借阅一事。 调查:家谱现身沪常两地? 经审理查明,案外人杜叙昌、蒋桂英夫妇系常州市某村民,育有四个子女,即长子杜焕荣、次子杜焕盛、长女杜菊凤、次女杜来娣。杜焕荣与被告朱翠英系夫妻关系,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杜华、次女杜萍、三子杜建。 又查明, 2005年3月1日,上海某报刊登《杜甫“秘藏家谱”现身申城》的报道,并对杜建及杜萍进行了采访。该报道称:“杜家姐弟称,爷爷和父亲都是常州的农民,后来到上海时,就将这套书一起带在了身边”。 2006年3月11日,常州某报刊登《诗圣杜甫家谱在常现身》的报道,该报道称:“日前,记者接到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对方名叫杜建,家中祖祖辈辈珍藏了一部唐代诗圣杜甫的家谱……直到1991年,杜建、杜萍的父亲杜焕荣突发心脏病,病情危重之际,把姐弟俩叫到床边,交代了一项“特殊任务”:“常州老家横林镇东马庄旧屋的梁上有一个纸包,你们把它带到上海来,我想看看。 ”姐弟俩赶到乡下,在叔叔家梁上果然看到了神秘的纸包。叔叔说什么也不肯把纸包拿下来,闻听老兄在沪已重病染身,这才勉强同意……”。 再查明,2004年11月,杜焕荣立下遗嘱一份,遗嘱中载明:“父母遗传下来的‘杜氏宗谱一套十二本装’传于杜华管好,不得外传,切切注意。手抄本可供杜氏家族每户一套”。 2007年12月,杜焕荣死亡。 2008年7月,因《杜氏宗谱》保管一事,原、被告双方产生争议,原告诉至本院,要求判如诉请。 法院:一审判决不予支持 法院认为,本案中,原告要求被告及第三人将《杜氏宗谱》返还给原告保管,原告需就被告及第三人无权保管《杜氏宗谱》及原告有权保管《杜氏宗谱》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但就原告提供的现有证据来看,《杜氏宗谱》究竟由谁保管,有关当事人并未进行过任何约定,且对于原告诉称的 《杜氏宗谱》事实上系由三原告共同保管于常州祖屋中的事实,原告亦未举证予以证明。原告提供证人杜萍的证言想证明《杜氏宗谱》系杜焕荣借阅的事实,但杜萍在本案中的陈述与其向媒体的陈述内容不一,本院不予采信。 况且,即使存在杜华三兄妹从常州将《杜氏宗谱》带回上海此节事实,亦不能当然得出三原告对《杜氏宗谱》享有当然保管权的结论,遂作上述判决。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