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金口河发现一200多亩、有300多年历史的神秘矿渣堆放场
清代铜矿惊现大峡谷 古人如何运铜出山?
乐山金口河吉星乡近日发现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矿渣堆放场,面积庞大有200多亩。奇怪的是,吉星乡地处偏远山区峡谷地带,如果古人在此冶炼,那么炼出的铜是怎样运出山的呢?目前,金口河方面已将这一发现上报省考古院。
发现:清代铜矿惊现大峡谷
矿渣堆放场,距城区30公里。当地文物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来到矿渣堆积现场。方圆5公里之内,随便用手刨去地面覆盖的薄薄一层泥土,黑褐色的块状矿渣就显现出来,在部分裸露的土坎上,可以看到矿渣堆积有5米多高(上图)。
同时发现的,还有部分冶炼炉残片。大多数矿渣因为冶炼不彻底,残留的铜清晰可见,锃亮锃亮的。据村干部介绍,在这片山上发现矿渣是司空见惯的事,像这样的矿渣山地全村有百余亩,与该村相邻的同心村5组也有百余亩。
疑问:深山无路怎样运铜
金口河矿产丰富,冶炼业也较为发达,但主要集中在永胜乡、永和镇,吉星乡并不盛产铜矿。村民们也不知道这片山上的矿渣是什么时候留下的,只是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闲暇时相互摆谈。
奇怪的是,吉星乡地处偏远山区,这片矿渣山地没有道路通向外界,如果古人在此冶炼,那么炼出的铜是怎样运走的呢?又是运往何处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一条民间古道把南方丝绸之路(俗称茶马古道)的“西夷道”和“南夷道”紧紧联系起来,它就是贯穿乐山境内的古代阳山江道,金口河正位于古代阳山江道之上。文物工作人员推测,这片山地当时应该有道路与古阳山江道相通,古人冶炼后的铜由马匹通过古阳山江道经茶马古道运往西昌。
鉴定:矿渣为古人炼铜所留
3月3日,四川省考古院专家刘化石在对联合村一组的矿渣仔细观察后,从矿渣里残存大量未炼出的铜,部分炼炉(俗称耐火石)的残片和比较原始的冶炼方法初步鉴定,这些矿渣应为清代人炼铜时所留,距今300年以上,同时,堆积面积之大超乎想像,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目前,金口河区文体旅游局已将这一发现上报省考古院,适时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文/图王明平 张心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