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大儿子张某,在母亲家门前讲起5月20日上午那一幕时,忍不住悲痛得哭了起来。
全州县一位94岁老太太去世,后人为争遗产迟迟没有安葬老人
应先分遗产还是先办丧事?
本报记者 邓振福 实习生 赵妩妩 文/图
5月14日,全州县全州镇前进村村尾自然村94岁的蒋老太去世后,她的儿子、媳妇们为遗产分配问题发生了争执。5月20日,来帮忙的村民要将老人抬上山安葬时,老人的三儿子夫妇仍不准出门,要求将田地分清再说。来帮忙的村民见状纷纷离去,来奔丧的众亲友连午饭也不吃就走了。
老三夫妇只好从县城请来民工,将老人抬上山安葬。一场遗产风波暂告平息,但这事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
老太去世六天难下葬
5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村尾自然村,只见一栋老房子前搭着棚子,大门两边贴着一副红纸挽联“满庭带孝母去世,诸亲拭泪挽亲人”,横批写着“正当大事”。按照当地风俗,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写挽联大多用红纸。据了解,94岁的蒋老太是5月14日去世的,她生育了三个儿子,老伴和二儿子已去世多年。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这件事情我要讲出来让大家评评理。”蒋某大儿子张某告诉记者,他今年74岁,有4个儿子。母亲去世后,他和老二家人、老三商量决定,每家出5000元用于丧葬。办丧事的费用解决了,亲戚朋友们也到了。
据张某介绍,后来,老三夫妇提出要分清母亲留下的田地再安葬母亲,并拿出一份写好的协议让他签字。他则认为,等办完母亲的后事再分家产也不迟。老三妻子汤某说,要是不签字,母亲就不能下葬。汤某还保管着母亲的5600元积蓄,但她不愿意拿出来。
按当地风俗,人死之后一般是第三天下葬。但是,由于分遗产的事迟迟定不下来,他们只好将老人下葬的日期推迟到5月20日。这天上午,一切准备停当,但老三夫妇及老二媳妇仍坚持先分家产和田地,并坐在门口不准村民将母亲的遗体装殓进棺,众亲友和村干部做工作也没用。众村民和亲友看不过眼,气得连午饭也没吃就走了。
张某说,众人走后,老三夫妇才后悔不迭。当日下午2时许,老三夫妇和二弟媳从全州请了13个人来,草草将母亲收殓下葬,还不准老大一家人去跪送。为了早日让母亲入土为安,老大不敢反对,伤心得在家里哭了一个下午。按照当地风俗,过了中午12时,老人是不能下葬的,这样做是对老人不敬,也会让别人笑话。
先分遗产还是先办丧事?
“老三媳妇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她那样做肯定有她的道理。”蒋老太的二媳妇见记者在村里采访,希望记者听一下双方的讲法,这样更公平公正一些,并帮记者找到了老三媳妇汤某的电话号码。
当天下午4时后,记者多次拨打汤某的电话,希望能与她面谈,但她一直避而不见。当晚7时许,收到记者的短信后,她忽然给记者打来电话。
“我这两天喉咙都哭哑了,我也很委屈呀!我又有什么错?”汤某说,她早年和丈夫一起去了广州,但和家婆关系一直不错。她认为家婆活了94岁很不容易,也想好好将家婆安葬。但是,三兄弟以前在土地上就有争执,而且还产生了矛盾。如果先分清了遗产,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矛盾了。
汤某表示,其实她不在乎那点田地,就算分给了她,她家在广东,也不会回来种,而是哪个家人想种送给哪个种,这样还有一个人情。但是,如果家婆安葬了,大哥又不将田地拿出来分,那就难办了。所以,她先拟了一份平分遗产的协议,只要大家一签字,她马上拿出由她保管的5600元钱,但老大一家就是不签。
20日中午,众人离去后,她叫侄儿到县城请来13名民工,将家婆抬上山安葬。她特地叮嘱民工慢些走,唯恐颠着年迈的家婆。她和丈夫一路跪拜,于下午3时之前将家婆安葬。她觉得自己已尽了孝心,没什么愧对老人的。
村干出面调解无济于事
“家里老人去世,料理后事就是最大的事,家产和田地都在那里,安葬好老人再处理也不迟。”前进村委干部蒋某说,以前张家因分田地的事发生过争执,他代表村委会出面调解过。后来,在赡养老人方面,这家人又发生矛盾。此次发生争执,主要是围绕老人留下的7.8分田和一些地如何分配的问题。听说,该村的土地很快要被政府征用。按农村的习惯,老人有三个儿子,应该三人平分,但分这些田地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事情。他们兄弟各执己见,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但都没有用。
“田地可以用钱买,兄弟感情是钱买不来的。”前进村委唐主任说,在这件事情上,他觉得老人的子媳们都有不对的地方,老人如在天有灵,恐难安息。他为调解此事费尽口舌,但最后还是这样的结果,他觉得很对不起去世的老人。
丧事风波引来村民议论
蒋老太的丧事风波引起了村民的议论。一村民说,张家一闹,把村尾村的名声都搞臭了。一些来帮办丧事的吹鼓手在外宣扬“有女莫嫁村尾村”,说什么他们帮人办丧事20多年,还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事情。蒋老太以94岁的高龄去世,丧事本来应该按“喜事”办,现在却办成了丑事,村民们都觉得很没面子。
一位原来准备帮把老人抬上山的村民说,5月20日上午,12名村民都准备好了抬老人上山,但老人三儿子夫妇硬是不准他们抬。老人的一名孙女婿还扬言,谁敢动手抬就要打人。他们本来是帮忙的,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干脆就不抬了。其他来帮忙的村民都觉得这样闹不合理,也都纷纷“罢工”。张家亲友连午饭也不吃都走光了。
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真担心自己死后,儿孙也这么干。一名村民感慨,以前觉得儿子多是好事,现在才发现,不管儿子还是女儿,孝顺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