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看一眼,你就可以知道张品的“品味”:他头戴黑棒球帽,身穿白色运动T恤,配一条黑色运动裤,蹬一双白色运动鞋……全身都是黑白色,印着某运动品牌巨大的LOGO。
那么,张品一定是该品牌专卖店的常客、忠实粉丝了? 非也。 张品的确每周去专卖店“报到”两次以上,他全身的衣服也都号称是“正牌”,但没一件是在专卖店买的。 货比三万家 “我收集了好几家皇冠级的网店,专卖店每刚出一个新款,网上就有,还能打折!”这个网购狂人得意地介绍了自己的秘诀:他把北京所有的品牌专卖店都当成试衣间,尽管试。试到中意的款式,把货号记下来,回头到网上一搜就有。同样的衣服,专卖店里硬挺着原价,低一分钱不卖,网上至少打7折。 现在,借助各种搜索引擎,这个网购狂人从以前的“货比三家”变成“货比三万家”。专卖店的服务态度和价格,也促使很多精明的购物者转向网购。但网购“看得见、摸不着”。于是,很多网购高手像张品这样,把专卖店当成试衣间、试妆柜台。 网购高手菲菲甚至将自己的“逛街经”发在博客上:先在几家专卖店里挑一些新款春装挨个试穿,再到另外的商场试两双鞋子和一些化妆品。一天下来,两手空空,收获很大:所试衣物都找借口不买,但商品品牌、货号都记在手机上,回家后网上一搜就得。 菲菲表示,这样逛街一点也不累,回头网上买一样的东西,不但便宜,还能送货上门。商场虽然常有促销活动,听起来“买100送100”很诱惑,其实算账很麻烦,不知不觉又买多了。而且,一些大的网购店服务更到位,和商场爱理不理的店员比起来,网购客服24小时在线,有问必答,还很热情。 网购模式给传统的商业营销带来冲击,导致“只试不买”在一些中档大众品牌店中特别明显。 “一线国际时装品牌吸引的是成熟消费者,他们很少贪图百八十元的便宜,网上卖的三五百元的LV肯定是假货。”菲菲分析道,杂牌服装由于品牌不够成熟也没有专卖店。但一些运动品牌或面对大众消费者的中档品牌,由于加工厂众多,销售渠道广泛,容易在网上和实体商场形成竞争。 网上还流行一些价格特别低廉的“厂货”、“拼货”。网友“梓”解释道:打个直观的比方吧,一家食品厂的工人,把刚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香肠往兜里一揣,带出工厂卖给小卖铺,就是“厂货”。而生产线下来的其他香肠经过了质检,包装等环节最终出现在超市,是“专卖货”。如果有工人把搅好的肉馅和肠衣同时带出,自己在小作坊里加工,就是所谓的“拼货”。由于技术、配件不齐全,“拼货”的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 营业员成了“验货员” 事实上,这些品牌的代工厂完全没有权利针对产品从事任何销售行为。代工厂和品牌商都会签订极为严格的协定,如果工厂冒险,会面临巨额赔偿并丧失代工资格。因此,大多数奸商只是打着“厂货”的旗号蒙骗消费者,非法卖假货。 但由于各大网络店家纷纷表示只卖正品,打出“代购”、“支持专柜验货”、“假一罚万”的招牌,网购买家有时还会拿着商品去商场柜台要求“验明正身”,商场里的营业员无奈成了网络买家的“验货员”。 网络店成了专卖店的隐形竞争者。一些刚上市的新款衣服经过反复试穿,领口的商标都脏了,一些价格高的品牌鞋也被穿旧了,但销量并无起色。一些店员干脆直言不讳地给试穿者“泼冷水”:网上的大部分“厂货”加上运费的钱,和打折品牌货也差不了多少。“网购很可能买假货,您自己掂量。” 而且,对张品的习惯,大多数店员也很清楚。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去三里屯玩儿,张品熟练地窜进他钟爱的专卖店。一个朋友尾随其后,没找着他,比划着问店员:“刚刚有个小伙子,这么高,穿得就像这里的店员一样……” 还没比划完,两位店员就露出熟悉而厌恶的表情,一个挥挥手,一个头一歪:“那边。”朋友发现,店员对张品这样的顾客基本“不怎么搭理”。 “不搭理还好呢,我倒没负担。”张品说,有时最怕遇到热情的店员,真诚地夸赞他穿着好看,倒弄得张品不好意思找借口不买。有时实在“抹不开面子”,才在专卖店抓几件5折旧款。 最近,银川的一家专卖店做得更“绝”,生生制造了一条“拦路虎”:商家把所有衣服的货号都用即时贴封了起来。没有统一货号,无法查询,不少试衣者悻悻而归。店主说,网络购物对实体店造成了很大冲击,他们这样做是迫不得已。 但这对张品也毫无威慑力:“专卖店多着呢,大不了我去别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