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镇平县的一块麦田里,陕西农民张军强正驾驶著一台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南阳是黄淮海小麦主产区的最南端。随著麦穗从南到北渐次由青变黄,27万台联合收割机将像候鸟一样一路向北,传递著丰收的喜悦。
跨区机收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中国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 一些地方推行的「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机械打捆-粮草运输-玉米精播」等「一条龙」方式,使传统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变成了「两夏」(夏收种、夏管)。伴随这一历史性进程,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快速提升。 早在22年前,农机跨区作业的方式就由农民自发搞了起来。山西太谷县五家堡村农民温廷玉,1986年和另五位农民组织收割机赴省内运城地区,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开展联合收割机跨区收获小麦,成为最早的一支农机跨区作业队。 此后短短几年,北方的农民很快发现,把割麦子这件「最累人的农活」交给收割机来干,不但大大节省时间,还能在收获的同时把麦秆打成捆、甚至把玉米等秋粮种子种下去,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跨区机收的范围很快蔓延到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1996年,北方11个省份的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小麦跨区机收。随后,各部委相继出台优惠扶持措施,如免收公路通行费,优先供应农用柴油等。 目前,农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3650万个。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日益兴旺。去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达3060亿元。 25日,由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开机启动仪式在河南南阳市举行,标志著今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全面启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项工作将扩展到粮食生产的所有领域,涉及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覆盖耕、种、收主要作业环节。 宗锦耀说,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机械作业成本低于人工成本,有利于促进农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农民的迫切愿望。 据介绍,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农业部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主要用两个评判指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中级阶段是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跨入40%并提高到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发展阶段。 中国用了半个多世纪时间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的使命,目前进入了快速成长期。据统计测算,到2007年底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标志著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跨入中级阶段。这意味著农业发展方式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转变。 新华社北京28日电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