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南通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实现“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是南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升在省内外地位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订《南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十五”以来,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一)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各地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创业环境,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统筹协调城乡就业。“十五”期末,南通市总人口为770.86万人,城乡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44.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33.93万人,第二产业178.30万人,第三产业132.17万人,三大产业从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期初的45:31:24调整为30:40:30;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左右,控制在“十五”期初预定的5%以内;“十五”期间共安置23.3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项政策不断完善,管理服务措施不断健全。2004年市区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实现了统筹,对三个区经办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针对我市养老保险基金总量下降,备付率低的实际,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的意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大依法推进社会保险工作的力度,社会保险基金严峻的形势得到缓解;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的转换机制;医疗保险监管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在《条例》颁布后迅速推进。社会保险不断扩大覆盖率,在保障广大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等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为深化企业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止“十五”期末,全市企业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2.80万、90.95万,分别比期初增长17.70万、58.15万。失业、工伤、生育等项保险参保人数也分别达到67.94万、62.79万、53.00万。 (三)劳动关系调整趋于法制化,收入分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合同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区域性和行业性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和人民法院审理与执行的三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已基本形成,劳动保障法制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强,以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新体系基本建立。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市职工工资年均增长 17.4%。 (四)能力建设 启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建设,初步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服务站四个层次的管理服务网络。在全省率先实施“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五险合征”。劳动保障各项行政执法工作初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形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期、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提升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地位的赶超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腾飞的关键期。全市的经济将呈持续跨越增长的态势,也将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及良好的经济支撑。 但是,“十一五”期间的劳动保障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外部的压力和内部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矛盾,如职业技能人才缺乏,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偏低,抗风险能力弱,覆盖面不广;劳资纠纷趋多,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农村城市化推进对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思想理念、技术手段、保障能力还不能适应事业发展要求等,主要反映在: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主要矛盾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在城镇,部分地区、行业和社会群体的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在农村,失地农民就业矛盾突出。据2005年调查统计,尽管我市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还有22万人,但实际可供输出的只有5.6万人(主要是当年新成长的初高中毕业生)。主要原因是女性偏多(占66%),年龄偏大(35岁以上占75%),文化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占92%),缺乏专业技能(无技能占74%)。此外,在个别地区,落后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和小富即安,未富先安的思想也是制约输出的因素之一。 劳动者技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的机制以及职业培训运行机制尚待完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数量少、技能水平偏低,与发展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市城镇职工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60%,而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指高级工以上)仅占总数的9%,经济发达国家一般要达到40%,劳动者技能等级构成的不合理,造成经济发展中物质能源消耗高,产品质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9%,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 此外,经济形式多元化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群体的扩大对就业、社会保险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 2.社会保障支付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到2005年末,全市769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49万,占总人口的19.4%。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将达到170万人。全市老年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明显等特点。我市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带来巨大压力。据统计,1998年~2005年,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数从15.4万人增加到26.01万人,2005年度共发放养老金22.79亿元。2005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5%,因而我市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将承受巨大压力。由于存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而且社会保险基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企业及职工缴费、政府资金支持;养老保险空账规模较大;基金缺口地区增加、赤字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体系风险和政府责任不断积聚,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3.劳资矛盾日益突出。用人主体多样化,劳动关系更加复杂化,协调劳动关系难度增大。当前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少数企业不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不参加社会保险,无故克扣和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加点等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屡禁不止,维权形势依然严峻。从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果来看,劳动者胜诉率明显高于用人单位,企业败诉率高达90%以上。劳动合同短期化、集体协商形式化、集体合同空泛化现象明显,劳动者难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相互之间的劳动关系。部分改制企业劳动关系尚未调整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调整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同步,一些地方和企业对职工经济补偿金采取降低标准乃至回避或者变相回避的做法,引发群体矛盾;企业改制后,相应的劳动、人事、分配机制改革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改制成果的巩固和深化。一些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溢出企业,凸现在社会层面,部分劳动纠纷已明显带有地区性、行业性和群体性的特点,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2005年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共受理案件达2860件。此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现行职能和工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劳动关系运行和发展的要求,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和矛盾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和化解,将直接影响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构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两个率先”作为目标,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与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重点,把劳动保障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服务创新作为动力,全面推进建设新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政策框架、制度框架和服务框架,为富民强市和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根据劳动保障部和省厅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调控目标是: (一)城乡就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劳动力增长较快,预计五年新增劳动力25万人左右;二是城市化进入加速推进期,按照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预计五年将有70~8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中需就业的劳动力占50%以上;三是外市流入本市的劳动力还将持续增加。 积极扩大就业,拓宽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就业促进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就业促进基础工作机制、劳动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多样的就业机制、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新型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社会保障 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城镇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险关系可续接。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基金征缴率达96%以上。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达100%,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9.6%,其中:社区管理率达到90%,通州、海门、启东三市“本地社会化管理率”要实现100%。 (三)职业培训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