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上海外服联合上海西南片区5所高校共同举办的“名校名企优才”联合招聘会,2008年12月13日在东华大学举行。与以往相比,这次招聘会出现招聘总量减少、文科类岗位减少、外企和大型国企用人数量减少等三大现象。为了找工作,许多大学毕业生提前3小时排队。一些大学生主动放低身段,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还有人愿意“零工资”就业。
笔者注意到,该新闻引起热议。特别是“零工资”就业的新闻标题尤其引人注目。从劳动法的角度讲,毕业生只要付出了劳动,用人单位至少要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付酬。而且,“零工资”就业易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造成职场恶性竞争。但是我并不忍心对这些打算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再择业换岗的毕业生说三道四。他们之所以放低身段,甚至愿意以“零工资”代价谋求工作岗位,实际上是出于对现实就业语境的无奈。 同一天,重庆晨报报道:西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开出10万年薪招聘大学生做清淘化粪池业务员,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如果时光倒流,不说大学生不可能接受“零工资”就业,年薪10万的掏粪业务员岗位也没有如此火爆。 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今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就业岗位僧多粥少,金融风暴又减少了就业机会,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他们除了不断调低就业期待值,又能如何呢?大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还要花掉父母大笔血汗钱,结果就业如此艰难,大学还会有吸引力吗? 在我看来,“零工资就业”也好,热捧掏粪业务员岗位也罢,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实际上暴露出了当然高等教育的一些积弊。 首先,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大学生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是由于目前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往往没有从事与其学历相适应的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坊间流传的“专科生、本科生干中专生的活,研究生抢专科生的饭碗“就是证明。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样看来,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愿意“零工资就业”。并非简单的知识贬值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还超过了本科生。大学生的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高校学术腐败、论文造假的事更是屡见不鲜。一名导师带10多名或更多的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长期不见面,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比较普遍。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读大学不仅学不到真本事,就业也十分困难,不仅把大学生逼到了“零工资就业”的墙角,当前高等教育的积弊也暴露无遗。 所以,要我说,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愿意零工资就业,既不能怪他们没骨气,也不能把责任都往金融风暴上推。而应该引起多重反思。不仅大学生要反思人生定位,合理调整就业预期;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企业不能乘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压价”。而且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改良高等教育生态,调整招生规模,成了十分迫切的事情。如果每一名公民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公民教育做到各得其所,既可避免学历浪费,也将逐步扭转愈演愈烈的就业寒冬。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