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在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内,5匹选出的公马将被送往野马野放B区,让它们和那里的野马组成新的家庭。
3月12日,位于216国道379公里处的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马野放B区,野马从木箱子放野。
3月12日,位于216国道311公里处的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野马野放A区,用吊车将装有野马的木箱子起吊上车。
亚心网iyaxin.com讯 (文\本网记者 徐娜 图\本网记者 马元)
三月中旬是卡拉麦里冬季的尾声。尽管茫茫戈壁仍有白雪覆盖,但呼啸而来已是东风了。不久之后,春的到来,动物们进入发情期,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荒原上的60多匹普氏野马,经历了8年的放野生涯后,又将迎来一次全新的生活——它们的家从紧邻216国道的放野地A区基里呼图克,搬迁到了百公里外、水草更茂盛的B区乔木西拜。
搬家
为了更好地生活
3月11日,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阿勒泰管理站,停放着吊车、卡车、木箱、钢丝绳和大堆的草料,这是野马“搬家”所需的物资。
“为啥搬家?”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马放野站站长王臣说:“一是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野马的影响,二是为了避免野马再次发生车祸。”
2001年8月,王臣和他的同事们亲手将世界上惟一存在的“普氏野马”,经过人工繁育放归自然。如今,他们又亲手将这些野了8年的马找回来。这样做,用王臣的话说:“为了让它们生活得更幸福。”
“8年间,卡拉麦里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阿勒泰管理站站长陶永善说,从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的干旱,仅在放野区A区就造成了十几处水源地干涸,而草情更是衰退严重。
“褐色、黄色、灰绿的草皮斑斑驳驳的,就这,还得同时供养野生动物和家畜。”陶永善说,偶尔有降雨,雨水还容易积在公路两边的路基下,于是公路两边的草就长得好。不少野生动物们冒死前去吃草、喝水,其中就有野马。
2007年、2008年,216国道上共发生过7起野马被车撞死的事件。“我们真的损失不起,”王臣说:“全疆就230多匹野马,占全国野马数量的80%,这个数字比咱们国家大熊猫的数量还少。两年撞死7匹马,这对野马放野的影响实在太严重了。”
连年干旱和车祸频发,横穿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216国道作为通往阿勒泰的主要道路,车流量逐年增长,而在保护区内观赏野生动物也成了游客们的旅行内容。
“游客喜欢野生动物,我们理解,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太大了。”王臣说。
集合
两个多月找回43匹
要搬家,第一步是将野马找到、集中起来。
随着包围圈逐渐缩小,嘶鸣、狂奔的野马一次次试图冲出包围——时隔8年,当年曾在怀中撒娇的野马,狂放的野性和不羁的倔强显露无疑。
“它们不再认识我们了,”野马中心工程师王镇山说:“以前,只要打个口哨,野马就会竖起耳朵、跑过来撒欢,现在那只能是回忆了。”
8年前,第一批野马放野时,王镇山曾在当年冬天冒着大雪去找马。那次,他和野马们在大雪中的重逢,野马一头扎进他怀里吃草,他抱着瘦骨如柴的野马流泪。
“8年间,我们先后放野了60多匹马。这次,我们用两个多月才找回来43匹马。”王臣说:“还有一个马群,人根本无法靠近,最终我们也没能把它们找回来。
先通过GPS项圈发射的信号,确定野马的方位;再用饲草引诱饥饿的马群走向中心围栏;期间,工作人员和车辆在马群后方围堵——就这样,工作人员将43匹野马集合在30亩多的中心围栏内。
“如果不是因为干旱,一点草料根本没法引它们回来,”野马中心主任曹杰说:“我们只能每天给一点草,钓着它们,不然一旦吃饱了,它们就会一溜烟的跑掉,绝不会乖乖回来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