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人生的贫苦女孩——丁燕 卢 生 摄
“我要边工边读帮哥盖房”
贫苦女孩土坯房里担当“家庭主妇”,如今高考成绩优秀期待新的人生
64,53,20,18——四个悬殊的年龄,在丰县范楼镇丁庄村组成一个特殊的家庭;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一座30年前垒起的土坯房子里,演绎着让人敬佩的别样人生。18岁的丁燕,正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女性,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是终身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64岁大伯、疾病缠身的53岁父亲和早早辍学的20岁哥哥。
丁燕不仅是“家庭主妇”,身上还被寄托了改变丁家命运的唯一厚望——在村上,丁家最穷,但丁燕成绩最好。今年高考,她的成绩是349分,踩上了一本线。前不久,记者随本报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在丰县寻找到了这个命运坎坷但从不言放弃的女孩。
剪开裤子当窗帘
土坯房里的窘困人生
从丰县县城向东南行驶数十公里,便来到了位置偏僻的范楼镇丁庄村。这个村庄看起来并不富裕,楼房不多,多为普通瓦房。当车子停在丁庄村最南边丁燕家门口时,记者心里更是一颤:没有围墙的院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基本消失的土坯房子赫然入目,这就是丁家几口人的栖身之所!
这三间土坯房是上个世纪70年代建起来的,30多年的风雨使墙上的泥土渐渐脱落,斑驳的墙体上,道道裂缝清晰可见,唯一翻新的就是多年前将草房顶换成了青瓦顶。
除了到处开裂的墙体,房子最刺眼的,莫过于挂在木条窗棂上的“窗帘”—— 一条浅灰色旧裤,两条裤缝被剪开铺展后,悬挂在没有玻璃的窗棂上面。丁燕的父亲丁道民对记者说,以前冬天寒风呼呼地钻进房间,夏天蚊蝇嗡嗡地飞进来,都睡不着觉。挂上这个“窗帘”后,睡觉安稳多了。
丁燕大伯丁道俊今年64岁,小时发高烧落下终身残疾,面目扭曲,行动艰难,生活无法自理。多年来,都是跟随丁燕家一起生活。丁道民除了种几亩薄田再无一技之长。丁燕9岁那年,性格刚烈的母亲因无法忍受家中贫穷,一次和父亲吵架后,一气之下服毒自尽。丁燕二伯原是丁家唯一的“能人”,打理着一家老小的里里外外。但这个穷困的家庭前年却再遭不幸,二伯因病突然去世,家中瞬间失去了“主心骨”。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忙乱和迷茫之中。
一贫如洗,连失亲人……年幼的丁燕,在困难生活的磨砺中渐渐长大。
至爱亲情难割舍
想打工挣钱为哥哥娶媳
在这个年龄悬殊、残缺不全的家庭,一种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却仍让丁燕感到格外温暖,也成为她从不放弃梦想的动力。
肢体和脑力双重残疾的丁道俊一生未婚,生活需要照顾,善良的丁道民虽然家庭极度困难,但从未丢弃大哥不管,还数次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他告诉记者:“我出去了,大哥没有人照应,我放心不下。”现在,53岁的丁道民日渐苍老,且身染多种疾病,再也没有能力外出干活了,他便安心地在家种地、服侍大哥。
不仅是兄弟情,丁燕和哥哥的兄妹情也让人感佩不已。丁燕的哥哥丁允成本来在金陵乡中学读书,成绩也不错,但这个穷困的家庭实在没法供两个孩子读书了,初中没上完,丁允成就对妹妹说“哥哥成绩不好,读不下去了,上学也没意思,还是不上了……”丁燕怎能不知哥哥的用意?但年幼的她面对生活的困境却束手无策,只得看着哥哥放弃读书。目前,20岁的丁允成已经在东北盘锦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快一年了,为了省下钱给妹妹读书,他甚至连过春节都没回家。
丁燕告诉记者,考上大学后,她要边打工边读书,尽量多挣钱,除了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她还要攒钱帮哥哥盖房子,娶媳妇儿。
一袋馒头两天饭
最穷家庭走出最优女孩
3间破旧的土坯房实在没法容纳4口人栖身,丁燕甚至在上初中时,还和父亲睡在一张床铺上。后来,二伯家有了新房子,丁燕从学校回到家,便住在二伯家。而哥哥在家时,大伯又没有地方住,只得在村外的小河边搭了一个窝棚做容身之地。
生活的艰难过早地在丁燕身上留下了明显的印记。18岁的她,有着一张比同龄女孩更为坚毅和成熟的面庞。记者采访时,她刚从地里种黄豆和玉米回来,今年家里的麦子并不算丰收,一家人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季的玉米上。毕竟,上大学还需要一大笔钱。
高中三年,学校基本上都免除了她的学费,河南一家公司还每个月提供100元的生活补助。丁燕穿的衣服,也大多是老师们掏钱给她添置的。每天,丁燕的生活费只有三四元钱。有时实在没钱了,就到街上去买一袋白面馒头,拎回宿舍,一日三餐,就用开水泡着馒头吃。“一袋馒头能吃两天,两块钱就够了……” 丁燕说。
穷困的生活并没阻挡丁燕对理想大学的追逐。在高手如云的丰县中学,丁燕的成绩一直都稳稳地排在前100名左右。
在丁庄村,丁燕家无疑是最穷的人家。但这个贫困的家庭却从没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这片希望之光,就是丁燕——这个村中最穷的家庭,靠着馒头加清汤,培养出了村中成绩最优异的女孩,让邻居们羡慕不已。
甚至连无法言语的丁道俊,听记者说起侄女丁燕时,也艰难地扬起嘴角,抬起蜷缩的手臂,表达心中的满足和期待。本报记者 郭小川 张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