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08胡润慈善榜”———《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
800位《2007胡润百富榜》上榜企业家中,已有112人向灾区捐款,总额达8.74亿元;百富榜上排前100名的企业家中,已有45人向灾区捐款,总额目前是6.37亿元;百富榜前10名的企业家中,已有8人向灾区捐款,总数额目前是1.6亿元。 此榜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而企业家们的捐款数额同时也引发极大争议。 - 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 这笔捐款数额以及万科董事长王石之后的表态,立即给万科带来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信任危机。 5月19日晚间,万科宣布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王石也公开致歉。 嘉宾名片 蒲勇健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企业新课题:寻找尽力与量力的平衡点 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在不给企业太大压力的情况下满足公众的期盼心理,这是一个企业应该思考的。 我们应向那些捐了很多钱的企业家们表示敬意,但也无需过分指责“捐得少”的企业。 至于“汶川地震富豪捐赠慈善排行榜”的出现,我个人倒觉得并非坏事: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在不给企业太大压力的情况下满足公众的期盼心理,这是一个企业应该思考的。 我想,在这场针对企业慈善捐款的争论之后,企业家们特别是被推向争议焦点的那些企业家,应该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慈善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捐点钱,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当面临突发性的灾难时,企业应该怎么快速组织自己的慈善行为,并让这个行为达到公众的期望。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不得不承认,慈善也要有应急机制,特殊事件特殊处理。 而且,在大型灾难面前,企业的捐助就会变成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公众对此的理解也会变得很复杂。 从经济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企业家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解读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将捐助作为跟社会互动的方式之一,体现的是企业的社会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是慈善捐款金额和企业的规模密不可分,在量力而行的同时,还要考虑公众期望; 三是内部管理的需要。这时的慈善活动不管是高层的行为还是企业的行为,对企业的员工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是教育员工的一种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信任感。 这就是企业的慈善捐款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所以面对争议,我们在呼吁公众宽容企业“捐多捐少”的同时,企业本身也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在第一时间,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实现对灾区的实际援助、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嘉宾名片 沈小娟 某企业员工 地震慈善榜,更多的是榜样和激励作用 在出现大灾难时,对于力量强大的企业而言,钱虽然不是衡量其是否尽了社会责任的唯一标准,但肯定是主要标准之一。 地震的捐款榜出来后一直被我和身边的很多人所关注。 可能对于慈善行为而言,谈钱或者说数字会让慈善举动的意味变质。但“5·12汶川地震”不同,国家有难,匹夫尚且有责,更何况我们的企业家们。 不得不承认,在国内如今慈善捐助并没有形成常态的背景下,“汶川地震富豪捐赠慈善排行榜”就是一种及时的鞭策和激励,看看排行榜上的领头数字,再对比王石、马云等人此前的冷静的态度,让人有些脊背发凉。 我想这样一个“有攀比之嫌”的排行榜更有榜样作用和激励意义。 同样是身家丰厚的知名企业家,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台塑集团和邵逸夫先生各捐1亿元、王老吉捐1亿元、央视募捐晚会上一企业临时追加捐款7000万元……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地产龙头企业万科的王石首次捐款200万元,有中国电子商务之父称号的马云更是抛出了“一元捐款说”的言论;此外,国内知名企业捐款没有超过500万元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的差异,社会上出现指责企业家们“为富不仁”、“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谴责声,是能够理解的。 也许有的企业会把“慈善应是自愿、不能成为企业负担”等说法搬上台面,但我觉得,对于有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言,不能借此免责———在国家有难之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怎么就成了企业的负担呢?要知道在出现社会大灾难时,企业的行为力量强大,钱虽然不是衡量慈善的唯一标准,但肯定是主要标准之一。 我们从慈善排行榜上还看到了一些现实:在捐款排前10名的企业家中,内地企业家所占比例很小,此外从捐款总额上也能明显感觉到差距。不得不承认,在国内,很多企业并未形成强烈的社会意识。 嘉宾名片 卢志红 重庆锦天置业集团董事长 重庆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 对捐款数额,企业和网民都应理性对待 大家已经把慈善当作是分内事来做。出现这样的排行榜,我个人觉得难免会造成攀比和作秀,这对于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当社会发生灾难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任何一个公民都应有的意识,企业更应该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与此同时,在企业履行自己义务和职责的同时,捐款本身也不应成为其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公众应冷静对待企业的行为。 此外,出现这样的排行榜,我个人觉得难免会造成攀比和作秀,这对于企业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不得不承认,慈善排行榜和企业家捐款的多少,通过媒体的报道如今已成为民众街头巷议的一种谈资,也有很多企业在陆续追加捐助。 但我所知道的情况是,虽然公众的评价对各企业捐款行为一定会有影响,但大部分企业的追加捐助也不是完全迫于这种压力。 刚开始时,由于媒体的报道不很多、对于灾区损失和援助需求的报道不太详细,许多企业和企业家都不完全了解真实的情况,但后来随着报道的深入,企业就开始多捐了。 其实我们更应该通过这些数字看到的是,那么多企业自发、合力的慈善行为。 在“5·12”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我和我身边的很多企业家就开始捐款,无论数额多少,至少已经是在第一时间内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开始思考面对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 与数额的多少相比,这种意识的形成更值得去关注。相信在这样一种意识之下,我们的多数企业家都不会该出手时不出手。 我个人认为,虽然不可否认会有特例出现,但对于当前这一特定背景下的慈善捐款,无论是企业还是网民都应理性、冷静对待,不应该一味“抵抗”或者网络谩骂。 我所感觉到的是,大家已经把慈善捐款当作是自己的分内事、作为常态在进行,所以不能仅仅因为王石特例的出现,或者仅仅以某一次捐款去衡量企业,这样太过片面。 嘉宾名片 张鹏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 社会责任感在企业慈善捐款得到体现 王石等一直是被我们所赞誉的成功企业家,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吝啬”让人失望。 其实捐款作为一种慈善事业,本身是包含了自愿的原则,捐多捐少都无可厚非,但在面对一场可以用国难来形容的灾难面前,慈善捐款的举动自然就不同于平常,它是善举,更是一个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体现的是一个公民、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饱含了社会对企业家要多行善、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一种期望。 与乞丐捐出102元、力哥捐出一个月收入800元的感人举动相比,王石等一直被我们所标榜的成功企业家,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吝啬”让人失望。 其实在这次地震捐助过程中,相对于其他的捐助群体,公众更密切关注企业捐款,包括企业家们的言行举动和捐助数额。 为什么会这样?并不是我们仇富,老是盯着有钱的企业家,而是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捐款的多少折射在我们民众心里就是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社会的责任感,不仅仅是对灾区的援助。 其实不只王石,通过各类报道,我们还看到很多身家丰厚的名人、企业家们的捐款数字。并不是我们苛刻地非要他们大掏腰包,但是作为一个公民、特别是一个有能力的公民,在面对这类重大灾难的时候,在面对这么多需要钱才能解决的问题,的确应该有钱的出钱。 而王石和他的万科地产只捐了200万元,还要求公司员工捐款不要超过10元,这样的举动之所以引起民众强烈的声讨,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吝啬,更是伤害了民众的感情。 也许相对于乞丐和棒棒们的几百块捐款,王石的200万元,可以算是天文数字了,但我怎么就觉得前者的举动更能够让我们肃然起敬?当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需要这些大型企业的担当,而不是借着“捐款不在于多少,只在于表达态度”的大道理、好借口,逃避责任。 |
南国风网站的版权信息:保留所有权力